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纠纷和矛盾,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在法律程序中,诉讼时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权利。然而,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有时会发生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那么,什么是诉讼时效中止?什么是诉讼时效中断?两者又有啥区别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发生的时间不同
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都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的,但发生的时间有所不同。时效中断可发生在时效期间的任何阶段,只要发生了法定事由,就可以导致时效中断。而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内,也就是说,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才有可能发生时效中止的情况。
二、法定事由不同
诉讼时效中断和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也是不同的。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如起诉、请求等。也就是说,只要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了履行请求或者起诉或者申请仲裁等行为,就可以导致时效中断。而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当事人主观意志不能左右的事实,如不可抗力、债务人失踪等。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可抗力、债务人失踪等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时效中止。
三、法律后果不同
诉讼时效中断和时效中止的法律后果也是不同的。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是将中断的法定事由发生前已经过去的时效期间不再计算,从法定事由发生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中断的法定事由,那么他可以在中断后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而时效中止的法律后果是将中止的期间暂停计算,待法定中止事由消除后,继续计算时效期间。也就是说,如果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发生了中止的法定事由,那么他可以在中止期间内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中止事由消除后,再继续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四、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 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以上就是关于诉讼时效中止和诉讼时效中断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相关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律师或者相关机构以获取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法律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