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公益性捐赠时,税前扣除这一关键环节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如何正确进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具体操作流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注意事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一、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怎么做?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5号)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者县级(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结转期限约束:捐赠支出结转扣除期限为捐赠发生年度次年起连续三个年度(2024年捐赠最迟可在2027年度扣除);
(二)扣除顺序规则:先扣除以前年度结转的捐赠支出,再扣除当年新增捐赠支出;
(三)特殊政策衔接:扶贫捐赠等特殊捐赠项目可享受全额扣除政策(需单独备案),此类捐赠不占用12%扣除限额。
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34号);
3.《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结转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5号);
4.《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
综上所述,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涉及诸多环节和要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扣除的顺利进行。只有充分了解并遵循相关规定,才能确保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合法合规,真正实现爱心捐赠与税收优惠的双赢,让公益事业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